《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 |
南非總統曼德拉在1994年成為首任民選總統時,曾在就職演說上歌頌一位女詩人,他說:「在過去的黑暗日子裡,在舉國上下惶惶絕望的時刻,當眾人假裝聽不見她的疾呼時,她終結了自己的生命。她同時是南非白人,也是非洲人。她的名字是 英格麗瓊寇。容我在此引述她的詩作...
那孩子沒死
她對著吶喊非洲的母親揮拳鄉向
那孩子沒死
沒死在藍加
也沒死在尼楊加
沒死在奧蘭多
也沒死在夏普威爾
更沒死在菲力比的警察局...
即使他頭中槍 躺在地上
那孩子只想在尼楊加豔陽下玩耍
那孩子本該茁壯成人,踏遍全非洲
那孩子可以長大,旅程環遊全世界
無需任何通行證」
前陣子一直想看一部喜歡的荷蘭女演員卡莉絲凡荷登(Carice Van Houten)的近期佳作,同時這部片也因她精湛的表現在紐約翠貝卡影展(Tribeca Film Festival)上得到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在電影黑書(Black book) 的扮演裡已令人驚艷,於是乎這部片講述南非傳奇女詩人的 英格麗瓊寇(Ingrid Jonker),更展現了影后水準的演技,她的表演總是把我拉回最原始的社會情境裡,感受了女詩人承受滿載無情的荒地裡。
英格麗與爸爸本身存在著政治權力的交疊, 在政府任職要務的父親專門查禁「內容不適宜」的文藝作品的父親,英格麗對於南非社會當時後的種族歧視氣氛一向都有自己的看法,
她對於人權的重視和任職於政府要門的父親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一次在飯桌上, 英格麗問道:聽說政府命令公共場合禁止有色人種出入?
父親面不改色道:我們並沒有禁止,只要他們先申請即可 。
英格麗:艾斯的新劇「李爾王」申請被駁回,而且這是你批示的 。
父親:對,因為他的劇本過於泛政治化 。
英格麗:國內有什麼事情不和政治息息相關?
父親:以後請別在飯桌上泛政治 。
在南非,白人一向是強權的代表, 而原住的非洲黑人在列強殖民下常飽受不斷欺凌, 英格麗的父親就代表著強權,一個服從於主流體制的角色, 也是關心工作(處理國家機要)甚於家庭的一個人物, 父親的獨斷, 自私, 冷漠, 變相地導致家庭破裂, 英格麗尋求家庭溫暖卻屢屢失敗的一個重要伏筆。
英格麗雖出身於代表強權的政治世家,卻敏銳地用驚人的語言潛能, 觀察著當時南非的不平等社會,
她筆下的人物一向關懷著弱勢族群, 南非總統曼德拉就職演說的〈一個在加彭被士兵射殺的孩子〉(The child who was shot dead by soldiers in
Nyanga)就曾大力激賞她不畏主流體制的處境,為黑皮膚的種族的正義發聲 。
英格麗瓊寇 (Ingrid Jonker) |
片中導演善用女性細膩的思維將英格麗塑造成勇於求愛,多情, 聰敏, 倔強但經常陰晴不定的人物。英格麗內心的矛盾早於在早年的家庭生活開始蔓延, 父親一向關心聲譽和政治生涯下,強烈意識的她於是周旋在不同情感, 甚至禁忌戀以彌補她得不到親情的眷顧。她勇於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 主動挑釁並周旋於最主要的兩個男人間, 傑克和馬基為利。但不知導演忠於真實人物的詮釋,還是增加更多她對情慾的著墨,英格麗在片中有時像似迷人的發情野獸, 雖不像電影《露西亞與慾樂園》般狂放激情, 但是隱約透露第三世界非洲的風土民情, 沒有任何的束縛包裝愛情,
一切只為了原始的愛慾而相愛, 只留下身體本能去揮灑烈愛。
她的詩篇往往在男歡女愛後而得以抒發, 情慾大膽的抒發下可以窺見她飛蛾撲火, 在鋼索上尋求危險的愛戀。說她是個沉迷於愛欲無法自拔的悲劇人物不為過。英格麗沉浮於愛情海卻漸漸遠離可供肩膀的避風港, 而是被一具掠過任何希望的黑蝶帶領, 走向黑暗邊緣。 她最後再也承受不了人性在她身上的鞭打並投河自殺(she committed suicide in 1965)的短命一生映證了德國作家(Stefan Bollmann)曾著作過”寫作的女人生活危險”(Frauen, die schreiben, leben gefahrlich)一書裡,不謀而合地和幾位引起世代潮流的女作家們承受了追求精神自主後的崩潰--莎岡(Sagan)的頹廢抑鬱; 吳爾芙(Wloof)最後走進灰色地帶而投河自盡; 吕哈絲(Duras)因為中國情人而初嚐名聲,卻隨即的酗酒的生活而後半生像在行屍走肉; 而西蒙波娃(Simone de Baviour)似乎是過得比上述這幾位還要好,至少她和沙特並肩為理念一齊作戰。
阿爾韋西娜.斯托爾尼阿根廷女詩人曾說: 我們這些才華洋溢的女人最終總以愛情的失敗者收場。英格麗的文字,思想與她不平靜的人生相繼而行,性愛的高潮總帶給她最富足的創造力指引她寫出美麗的詩意歌頌她弔詭的愛戀, 卓越前衛及抵抗強權的思想讓人生道路即使崎嶇坎坷,卻也讓她得到「煙與黃土」之文壇獎也最後得到第一任民選黑人總統曼德拉的讚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