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巴哈音樂節的收穫是多了一項技能,就是學會了18世紀的宮廷社交舞,就是兩兩成對,跳完舞後行個禮,當音樂在一個主題結束後,與其他舞伴再共譜下支舞。
這趟音樂節主旨是深入對巴哈音樂及不同種巴洛克音樂的分析研究,但也沒想到也可以學社交舞,而且還可以天天跳!! 歐洲文化的優勢一向是保留傳統和其精粹,不管當時音樂家的創作,宮廷文化,禮儀皆盡其所能地維護下來,而光是巴洛克音樂裡就分德國義大利和法式風格,總體而言,歐洲整體在17世紀後,巴洛克藝術風格代表了音樂,建築,裝置藝術。
當時的舞蹈既是精緻的巴洛克風格後相應而生的一個社交禮儀,17.18世紀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彰顯貴族的權勢地位,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於是經由老師的帶領下,一群人在舞蹈教室裡開始學著基本動作及舞步,在跳舞的同時也即刻連想起曾看過的電影Anna Karenina 或是文學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皆有巴落舞蹈形式來陪襯當時的社交場宴。收起筆來,繼續練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