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音樂家, 把音樂帶進你從來未曾想過的地方是什麼樣的感受?尤其帶著忐忑不安的不確定性加入一場背後政治意識強烈,民族複雜包袱的音樂會,你有何感覺?祖籍在以色列,享譽國際的猶太指揮家Danil
Barenboim丹尼爾巴倫波因2001年曾率領柏林愛樂在以色列耶路薩冷舉行新年音樂會,這似乎是一件每年的稀鬆平常的盛宴,但巴倫波因於是詢問台下的觀眾,想不想聽華格納的音樂,當這麼一問後,指揮家的背後動機已經似乎告訴我們,他想要的不僅僅只是指出好音樂,而是他的思慮背後的願景和心願。
華格納的音樂曾受到希特勒的賞賜,進而變成被納粹主義操作的"國民音樂"。(19世紀下以後,歐洲各地的民族主義盛起,因此產生了和地方文化相互連結的國民音樂,挪威的葛利格,捷克的德佛乍克都是)。而華格納在歷史定位上也是國民樂派的先驅,他集於詩/美術/音樂的一位革新性強但受爭議性的音樂家,受爭議的一點即是希特勒因賞識他而將之音樂作為日後的政治宣傳。因此,當巴倫波因在以色列領土要求演奏華格納曲目時,所承受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而那場音樂會最終在群眾的鼓譟抗議下不完美地終結。
過了幾年後,巴倫波因執行了一項更具挑戰的計劃,同時也是為了已經去世的摯友色列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依德( Edward Said )生前的心願。薩依德生前時,兩人共同創辦了「 東西會議廳管絃樂團」( West-Eastern Divan ),而這個計畫就是透過音樂交流消弭以巴長久的仇恨,於是,2005年,巴倫波因帶著樂團到巴勒絲坦的一個名為Ramallah城鎮演奏,這個音樂會後來被拍攝成了紀錄片"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