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皮也左拉Piazzolla Tango in Permanent Misson of Mexico to UN,在墨西哥外交使館演出皮亞左拉





Recent performance at mission of Mexico to UN. we did a short program featuring South America composer, Piazzolla and French modern composer, Ibert, after regional conference taken place in Mission of Mexico. After performance, we all received the generous gifts-wine.

在墨西哥外交使團舉行的例行會議後演出皮亞佐拉探戈曲子和當代作品,也接受他們的慷慨贈禮,每人一瓶紅酒或南美產地的酒,連負責接洽的指揮也有一瓶”珍藏”的酒,雖然一個官員都不認識,不過終有機會演出皮亞佐拉的探戈,心情的起伏彷彿在濃烈的調酒和到南美強烈風格的音樂之間微盪擺動著!會後,與團員們一起聊天飲酒,也順便看看這個需要有通行證才能進入的使館上的各種壁畫,我站在其中一幅深粉紅色的象徵符號的藝術品前做個留念^^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巴洛克宮廷舞蹈


參加巴哈音樂節的收穫是多了一項技能,就是學會了18世紀的宮廷社交舞,就是兩兩成對,跳完舞後行個禮,當音樂在一個主題結束後,與其他舞伴再共譜下支舞。

這趟音樂節主旨是深入對巴哈音樂及不同種巴洛克音樂的分析研究,但也沒想到也可以學社交舞,而且還可以天天跳!! 歐洲文化的優勢一向是保留傳統和其精粹,不管當時音樂家的創作,宮廷文化,禮儀皆盡其所能地維護下來,而光是巴洛克音樂裡就分德國義大利和法式風格,總體而言,歐洲整體在17世紀後,巴洛克藝術風格代表了音樂,建築,裝置藝術。

當時的舞蹈既是精緻的巴洛克風格後相應而生的一個社交禮儀,17.18世紀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彰顯貴族的權勢地位,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於是經由老師的帶領下,一群人在舞蹈教室裡開始學著基本動作及舞步,在跳舞的同時也即刻連想起曾看過的電影Anna Karenina 或是文學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皆有巴落舞蹈形式來陪襯當時的社交場宴。收起筆來,繼續練舞吧!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法國工藝與鋼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學音樂的朋友來說,是必備的工作;對音樂院來講,好的設備才能讓學童在優良環境成長,對愛音之友來說,不管是純粹欣賞還是喜歡琴音,都是一件幸福的事。這陣子認識了來自中歐的鋼琴知識後, 好像又把我拉回到19世紀開始考古一番。 在巴黎裝飾美術館裡展示了來自法國工藝家的作品,Francois Rupert Carabin是位擅長刻劃各種仕女形體儀態或是神情的工藝家,而栩栩如生的七個人形,以及撫撥頭髮,讓整個身型完全呈現在鋼琴左側的顯目雕刻(圖一圖二),顯目奪人的設計,從鋼琴一下晉身至可供觀賞的雕刻品,之後這炱就被鋼琴家Herni Hertz收藏著。

而另個工藝家Victor Prouve除了是雕刻家外,也同時畫家,建築師,也是新藝術運動(the art Nouveau)的支持者。雖不似Carabin的雕刻如此大膽,但慈母呵護嬰孩的裝飾圖案卻與溫暖的桃花心實木的外表(mahogany)互相呼應,如果在鋼琴旁附設個咖啡bar品嚐咖啡,法國19世紀工藝展就更加平民可親了吧。



PS: 新藝術運動或新藝術風格是一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廣泛存在於歐美的流行藝術風潮,由於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學中展現的特殊品位,導致它被評為人類20世紀的通俗文化中所能達到的至高點。新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對過度在乎結構、理性、無意義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一種矯正,新藝術風格摒棄立體結構,轉而擁抱如夢似幻的平面化,其中的作品大多表現人性中的熱情面、樂觀面和進步面,像一部表面低齡、卻是寫給成人看的西洋童話。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俄羅斯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

細管部分


身後的粗管也代表低音部


和木管五重奏在結束一場表演完後,我們收邀至一家位在Gramercy Park區,歌德復興建築味道濃厚的國家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 Club),聆聽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不是一般我接觸的由管弦組合而成的交響樂團,也不是上週演出的歌劇團體,也不是傳統器樂的獨奏會,而是一群來自俄羅斯人所集合程的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到底有何特別,讓我從一進場就開始就不停和同伴互看,不斷地讚嘆驚訝,目不轉睛的不是那群身著傳統服飾樂手,而是他們身上的樂器,這就是他們表演的樂器,金色形狀,小喇叭的號嘴,但不是今日我們在交響樂團所看到的銅管。

這些管子有的很粗又巨大,必須放在支架上才能吹奏,這些粗管音色也最低沈,於是從左至右,管子的長寬/重量/也逐漸變小,於是可以看到桌上擺滿了各種長度大小的細管!每個樂手必須吹奏至少兩種樂器以上,因為每個管子只能吹出單音,所以每個樂手在曲子進行間必須交互吹奏,管子就像玻璃杯表演,每個人負責玻璃杯區域,然後一齊演奏。


連家鄉來自東歐的同伴也從來沒看過俄羅斯的傳統樂器,於是我們就站在畫廊角落聆聽他們帶來的音樂,從傳統的folk music,到低音號協奏曲,以及即興的詼諧曲,到最後演奏法國作曲家拉威爾(Ravel)的名曲-波麗露(Bolero),聲響雖然低沈但依舊帶有層次,也充滿流暢性,而這群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的粗中小管的確帶給週間最難得的一次娛樂活動阿!


俄羅斯銅管樂團由傳統管子以及小喇叭,低音號組成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演出威爾第作品Ernani於NYC

                                NYC Opera Production: Verdi's Ernani is in Symphony Space
                    4-Acts Opera will present four shows with UNSRC Orchestra and opera group 


這一季的演出莫過於和歌劇舞團一起合作的威爾第歌劇"Ernani",昨晚的首場演出真是精采,每個章節結束後到進行下一片段前,就傳來觀眾席上的鼓掌聲!吹不到10分鐘,一陣陣鼓掌或是bravo!不絕於耳!搞得我也很hyper....

Ernani
是歌劇之王威爾第的早期作品,這齣歌劇的腳本源自於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著作"Hernani", 威爾第將文學元素輕易地寫入他的音樂裡,在1845年於威尼斯戲院首演,之後倫敦,慕尼黑等西方城市,皆表演過此曲,而大都會歌劇Met Opera也在20世紀初期在紐約首演, Met Opera的新任總監提倡的 "The Met: Live in HD"計畫也將此曲放進2012年歌劇套裝中,讓家家戶戶都可以前進AMC戲院裡觀賞義大利之歌劇音樂!

而陣容是由一群聲樂家組成的歌劇團體,主辦單位則是非常熱愛歌劇的義大利企業家, 看著他在觀眾席第一排的神情,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總共四幕歌劇)眼神從來沒有離開舞台上的聲樂家們, 嘴巴微張念著歌詞,非常清楚他對曲子的熱愛和支持!

每次和他們彩排時,總是三班不同人馬輪替排演,OB的旋律線和男高音/女高音層疊或是穿插進行昨晚是首場,一共聯演四場,直到星期六為止,滿期待今晚的演出,也是擔任雙管1最後一場的演出,歡迎大家有空來捧場唷!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東非國度





written in 2008
我所看見的東非的國度
我也曾希冀此刻能與牠們並肩作戰奔向終點之城
劃破一盞霓虹色彩為贏得的征途印下微笑的一刻。


只是, 我終究抵達夢的邊界
視覺已慢慢模糊眼前景象
最後消失在最熟悉的那面牆
只剩下,卷起黃沙那奔騰的牛鈴群
消失在草原的邊際
殘留在無聲的空白裡



早晨的蟲鳴鳥叫逐漸隱藏空白背後的影像
我整理了在那國度與它們交流後的片段
將它記下收藏
思緒雖喚醒仍喜歡和內心囈語但又無所為的我
但這或許也是重獲自信的一種方式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威爾第Verdi's Ernani


晴天高照的一天,沿著34街一路從第九大道橫越東邊的聯合國,行人們哪管是哪國的遊客還是居民們,都已踏著輕便的涼鞋出門,34街組合著人聲鼎沸的形影,我從容自如地穿越人群,穿越聳立的大樓,招牌林立的五彩繽紛看板,沿路上又得知暑假上映的新片,然後一路隨著Death cab for cutie往聯合國方向前進。

聯合國裡前超大無線衛星目送帆船們前行,無處不在的法文指示和語音顯然是小型法語區,而聯合國的長廊上放著歷任聯合國理事長的肖像,人像的色彩點綴也似乎妝點了這政要林立,商討世界議事的世界

進入彩排後會面昔日的團伴後,首次合作的歌劇團也開始了一幕幕的威爾第彩排,總長兩小時多的早期歌劇,驚艷著聲樂家們精準的動作,表情和聲線,我聆聽出神,差點忘記自己根本是團員之一,近距離地聽著他們的歌聲,期待著下禮拜在劇場裡的演出,更期待他們古典的裝扮和模樣,此時此刻,當個觀眾自是比團員還要幸福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a real Gatsby-Era Hotel 一個真正蓋茲比時代的飯店

A Real Gastby-Era Hotel 一個真正蓋茲比時代的飯店

為了喜愛的作家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 ,為了新上映的文學電影,我約等了一年之久,當去年這個時候知道2013年即將上映此齣文學巨作後,我的反應就像哈利波特書迷一樣,滿是興奮的期待,到底李奧納多和導演會如何用視覺印象和創作手法呈現出書中原汁原味的那復古又迷人的年代?v趁著沒有音樂會準備的空檔,特地去了劇中拍攝的其中一個場景-廣場飯店( the Plaza Hotel),而廣場飯店也果真沒讓人失望,從宣傳一開始直到電影上映,一系列為電影置入性行銷的果真為位於南方中央公園旁的飯店帶來一番氣象!

在影片中,李奧納多成功地演活了謎樣的蓋茲比(Gatsby),而俏麗可人的凱莉摩利根則詮釋了令蓋茲比朝思暮想的貴婦黛西(Daisy,而他們的交流也深刻映畫在位於南方中央公園的廣場飯店裡,廣場飯店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最炙手可熱的拍攝場景,從1959年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North by northwest,一直到今日,超過40部電影,廣場飯店一直扮演著襯托劇中情節與時代的角色就連曾與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一起在巴黎出遊交流的費滋傑羅也曾是廣場飯店的座上嘉賓,在1920年後,他與太太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廣場飯店度過,所以在他的著作裡面,不僅僅大亨小傳,一些短篇著作或是長篇小說,像是美麗與毀滅,都將廣場飯店寫進小說裡。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費滋傑羅筆下的蓋茲比與黛西

續前言,無論春夏秋冬的時序翻轉,劇中的主角們就這樣流連在充滿雍容華服、私人轎車、古董城堡、樂音激情放縱至深夜的派對裡,日復一日,而那些身著美麗容顏的佳麗們,隨著樂音的激起完美登場,又隨著樂音的尾聲於是各自帶著自己的伴侶和酒瓶東飄西盪地在尾聲落幕, 大亨小傳輕易地將爵士年代濃縮成一齣永遠看不膩的時尚走秀,而這處永遠都是紳士名流駐足停留的華宅裡,濃厚的英國復辟時代風格外觀之餘,卻隱藏著巨大的浪漫又執著的愛情故事!愛情力量隱藏在這華宅主人的內心角落,要不是尼克慢慢走進蓋茲比的世界,他也不會發現蓋茲比的內心裡對愛情的純真和勇敢,也就無法真實回憶出蓋茲比為舊情人黛西所作的純真幻想......

李奧納多與黛西主演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對蓋茲比而言,豪宅只是接近讓他朝思暮想的黛西的捷徑罷了,隔著海域的對岸才是他真正的目標,那隨手可得卻又遙不可的綠光。或許就是那道綠光,讓他對黛西的一見鍾情,到愛的難分難捨/失去/癡情不忘/再重逢的每一幕不斷在他腦海裡快速倒帶,或許蓋茲比過於美化了那道綠光,或許綠光早因他內心深切的呼喊也短暫地成全了他,當蓋茲比摟著黛西在深夜的華宅裡,黛西迷人的微笑隨著音樂的催化而綻放著,華宅裡的每個角落早已融化了黛西曾經的孤寂,室內的喧嘩和蓋茲比的含情脈脈而慢慢收服了黛西..

 但蓋茲比對兩人的相逢後,卻有如沈積已久的火山爆發,早已按耐不住,他不斷地編織一幅與黛西日後相處的巨大幻象,他佔領黛西的慾念不斷提高,卻模糊了現實與幻影,他的一廂情願卻也讓他失去理智的機制,而種下日後悲劇的起因..

 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片等著我們觸摸的綠光,我們或許都是浪漫純真的蓋茲比,用自己的方式接近那盞綠光,而李奧納多擔綱的蓋茲比也成功地以最浪漫的形象呈現在所有書迷眼前...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費滋傑羅的文學與魯曼的電影 (Fitzgerald's literature and Luhmann's movie)

大亨小傳的電影場景拍攝於廣場飯店(the Plaza Hotel),以及劇中人物的時裝造型展覽

李奧納多,以及英國新銳女演員凱莉摩利根(Carry Mulligan)在導演魯曼 (Baz Luhrmann),時尚造型師和佈景總監的巧手下,美麗的黛西(Daisy) 和蓋茲比(Gatsby)之間曾經若隱若現,始終迷人的綠光愛情終於在書迷們的引頸期盼下,終於呈現在大螢幕前,這不僅對費滋傑羅的創作無疑是一大肯定,而我也雀悅地翻閱了所有相關新聞,光顧了其中的拍攝場景the Plaza Hotel(寫於另一篇大亨小傳-一個真正蓋茲比世代的飯店一文裡),以及電影原聲帶,於是費滋傑羅 (Scott Fitzgerald)的其他作品依舊在2013年的夏日佔據了我悠閒的時刻!

Scott Fitzgerald's notabl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Anyone wants to live in Gatsby-Era age, 在文學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就是描述了作家生處的1920年代那個年代正巧是歐洲文學藝術中心巴黎一片欣欣向榮的時代,而隔著大西岸的那一端美國,也是爵士樂復興的世代(the Jazz Age)。這個年代的美國人正如費滋傑羅在書中的描繪一樣,同時也被稱作失落的年代(the Lost Generation),大肆宣傳的年代(The Ballyhoo Years完美又毫無意義的世代(The Age of Wonderful Nonsense), 喧嘩的20(The Roaring Twenties) ,  而故事裡的城市正是這個充滿爵士藍調又瑰麗,總有逛不完景點的紐約,魯曼執導的片裡,那一幕是非常真真切切的,一個黑人不停歇從早至晚瘋狂吹奏的藍調爵士,以及在皇后區大橋上三兩男女踏在敞蓬車上縱情高呼、擁抱、飲酒、浪蕩不羈的夜夜笙歌形象,又稱為The Age of Wonderful Nonsense, 這個年代的人們真切地過著他們追逐的美國夢,對懷抱美國東岸至高的期待讓那些西岸人趨之若騖,無限的慾望週而復始地驅使他們不斷地追逐著,同時,這年代的人也經常與負面的詞語聯繫著,比如開不完派對的放縱,容顏底下的傲慢無知,以及冷漠無情。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百老匯元素濃厚的經典威爾第歌劇--弄臣 (Rigoletto), A BroadwayStyle Verdi Opera





                                                                  Verdi's productions in Met Opera 

或許威爾第的弄臣, 茶花女, 阿伊達這些經典名歌劇的故事早已深植人心, 旋律線不經意想起也能一氣呵成, 這些年年流傳的義大利歌劇若想要吸引更多樂迷的關注, 當代舞台總監和舞台製作的突破和創舉確實為古典之作 換來一幅新氣象, 不管是在歐洲大陸的最新呈現的"茶花女" ( La Traviata), 還是美國的大都會歌劇院 (The Met Opera) 的最新製作"弄臣"(Rigoletto)

兩個多月前,在歐洲知名的表演藝術平台ARTE觀看了最新歐洲歌劇製作, 同樣也是威爾第的經典作品 茶花女(La Traviata), 被大膽新進的舞台劇情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 劇中不再是19世紀古典裝扮,而是現代感十足, 西裝筆挺的名流士紳和只著火辣幾乎一絲不掛的露點舞孃皆出現在"茶花女"的場景裡, 這當然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 也只不過將兩百年前的上流階級生活以當代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現出來, 以致於即使有男高音女高音在台上的生動表演, 舞台藝術的"驚艷"也跟著時代的精神走在最尖端

當初以為只有歐洲能敢這樣玩義大利歌劇, 心裡暗付:若是換成大都會製作歌劇, 應該還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舞台製作,沒想到兩個月後, 大都會歌劇院也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最新歌劇!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performing at Tuxedo Park, NY




沿著蒼綠煙黃,還未褪去的濃茶赭紅樹林,搖曳下的蒼杛樹影,車內裡從Edith Piaf的溫厚圓潤切至德國的歌劇名伶Doris Soffel 。幾天前華格納之夢似乎在地球另一端還徜佯敘述著,在綠茵交雜,前往另個城鎮的路途又回到了他的夢境裡。

夢境隨著導航而漸行漸遠,而前方一行尾隨的西服人士們早已就緒,在現實的軸線裡,陸續就座定位,將手中的行囊在星茫的陪伴下釋散出心底那深邃的情境裡

Having 1 hour ride, we head to Tuxedo Park, NY for concert series 2013.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Janine Jansen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Janine Jansen最新與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其他兩個曲目也挺人注目,其中一首是Carl Nielsen作品,不過重點在於Janine將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透過她對音樂的技巧與力呈現出來,尤其在最後樂章猶如歡慶國慶之情的緊張節奏配合俄國民俗舞曲的旋律更需要把從澎湃的交響音色裡將激昂之情一展無疑,尤其炫技的色彩明顯強於舒美的旋律,Janine在舞台上特別展現一種別於女性音樂家的那種剛強之美,真令人賞心悅目。如果和讓我百聽流連忘返, Janine演奏令人為之動容的沃漢威廉士的"雲雀飛翔" (The Lark Ascending),那是截然不一樣的感受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貝多芬週





《貝多芬週》
來到了一個離紐約市區不遠的郊區,一眼望去的景象到像是普林斯頓大學裡一處兩方圓錐型高聳的赭紅色外衣的教堂,隔壁的寧靜小鎮又像是都鐸王朝(Tudor)古典莊園, 牆上的裝置好似彷彿回到曾有捷克新娘拿著捧花丟向群眾的布拉格廣場裡。

在教堂裡天花板上的印刻不再是傳統的孩童天使的齊舞,而是在紐約共濟會裡看到的相似圖像,在樂音的飄揚下,孟德爾頌(Mendelssohn)和貝多芬(Beethoven)則是這週的重頭戲,小提琴家融入孟德爾頌如詩的情境裡,他的琴音展現濃厚情感的細膩, 他看著指間在琴弦上的流動,在慢版的進行不時回頭對著木管部傳遞著他的情緒,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是所有小提琴家最耳熟能詳也常被使用當做音樂會的曲子名家Janine Jansen也曾表現此曲出色不凡。

接下來又回到浪漫樂派的貝多芬樂音裡,即使聽了貝多芬這麼多年,他的No.7/3/5/6依舊如此經典,浩大,繁複,震撼, 彈在手指間的旋律只有與日俱增的情份,更無倦怠之心, Beethoven的足跡總隨行身後,而兩隻雙簧管在英雄交響曲裡的進行 像是三月的春風吹皺了滿池的春水,它融化了那片灰綠濛濛的樹林, 激起溪流中的漣漪一直到它慢慢消失,而我們走過的須臾片段, 卻僅在吹皺池水的瞬間成了永恆

結束了英雄氣勢砰薄的震撼後,道別了漂亮的紅色磚瓦,我於是期待再次的彩排和今週末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