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好文分享-王昌齡的閨苑



來源:新華網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閨怨》是一首饒有情趣、頗耐尋思的小詩: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少婦不僅韶華正茂,風姿綽約,而且志趣非凡,抱負不俗。在盛唐那個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整容年代,她沒有陶醉於花前月下的纏綿繾卷,也沒有沉湎于卿卿我我的柔情密意,而是寧願獨守空房,慨然鼓勵丈夫離家己,從軍遠征。到遙遠的邊關去建功立業,大而言之是忠君報國,小而言之顯親榮名。這份高昂的熱情,這種豪邁的精神,實屬難得。千載之下,我們也要向她投以敬佩的目光。然而,在那個陽光明媚、惠風和暢的春日,她精心打扮一番以後,款步登上了敞亮華麗的樓臺,天朗氣清,她的心情格外舒暢。可是當她憑欄眺望,遠處地頭道胖那青青的柳色映入她是眼簾時,她頓時感到腿軟氣短,悵然若失,心裏涌起如煙如霧的悔恨。她悔恨當年的勸夫遠征,悔恨自己的虛度年華。年年歲歲柳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美麗的生命悄然流逝,未知的功名獲又何益。那青青的柳色,潛入了她的心底,撥動了塵封的心弦,彈奏出幽淒悲苦的音調,至今亦令人動容。
這就是唐代的楊柳。



    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正式在唐代,青青的柳色,依依的柳枝,是春天最為深情的風景。白居易形容道:依依窈窈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柳枝春風舞,行人相思濃。楊柳,成了情感的載體;柳色,成了心靈的寄託。所以,在唐代,折柳送別就成了廣為流行的風尚。親朋分手,故人遠行,情人離別,都不約而同地折柳相贈,互道珍重。此時此際,楊柳已經不復是簡單的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柳了。它是情感的慰籍,它是生命的關懷,它是思戀的象徵。劉禹錫寫道: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
唐代的人們寄情于柳,唐代的詩人們更是深情于柳。因而,在詩人們的筆下,普通的楊柳就具有了靈性和體溫,具有了感覺和情愫。它懂得悲莫悲兮出別離,它知曉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對於情濃而重情的人們來說,離別乃是人生最為痛苦的一件事,而唐人恰恰是激情。飽滿而格外珍惜情誼的。可是離別又是難免的,為了功名,為了前程,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生命的價值,必須要跟親朋故友揮手道別,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然而牽掛也是難免的,思念也是難免的,深摯的情感也是無法割捨的。怎麼辦?如何解決這個現實與情感的矛盾?唐代的人們想到了並選擇了楊柳,這極為平凡的柳,這隨遇而安的柳,這生命力極強的柳,這水邊地頭道旁山坡到處都蓬勃生長的楊柳。於是,哪個難解的矛盾就被舉重若輕地解決了。天涯何處不見柳?柳在情誼在,柳在思念在,柳在故人在。長相思,。柳為證。年年柳色青,相思永不減。於是,那簡單的柳變得豐盈了,那質樸的柳變得綺麗了,那植物的柳變得通人性了,折柳送別,唐人的這個選擇真是可圈可點,粗看似乎平淡無奇、微不足道,但仔細想來又是那樣瀟灑脫俗,妙不可言。

    作為一種樹,楊柳其實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很卑微的。它既不能開出名花結出佳果,也不能散發出迷人的芳香;其材質也頗疏鬆,不堪大用。但唐人並沒有因此而嫌棄它,反而將它視為珍貴情感的美麗象徵與忠實寄託。這或許就是唐人的胸襟與氣度,也是大唐氣象的一種折射。唐人有他們獨具一格的價值尺度,也有他們與眾不同的審美眼光。在他們看來,物之貴賤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中那份真摯長存的情誼。所以,離別愁緒思悠悠,總把楊柳來託付。所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才會寫“攀折柳將寄,軍中書信稀;”曾經貴為宰相的張九齡才會寫“纖纖折楊柳,特此寄情人。”再說王昌齡詩中是那位少婦吧,她在無意之間望見了遠處的青青柳色柔柔柳枝。於是,原本不識愁滋味的她驀然變得愁腸百結,悔恨不已。為什麼?因為柳色滋潤萌發了她冬眠的情感。楊柳促成了她對青春與愛情的新鮮感悟。相思之苦,別離之愁,流年似水,韶光易逝。所有這些沉甸甸的內容,就在那“忽見陌頭楊柳色”之際,她都有了痛切的體驗。也許,她會忽然追憶當年折柳送夫的惜別情景;也許,對遠在異鄉的丈夫的憂思惦念會使她衣帶漸寬人憔悴;也許,她會在心裏默默地祈求丈夫早日歸來,即使功名無成,終身布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楊柳豐富了她的心靈世界,增強了她感情的濃度,使得她發現了生命中的別一種美麗。儘管這是一種憂傷的美,纏綿的美。
 熟悉唐詩的人,對“旗亭畫壁”這個佳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王之煥,王昌齡,高適,都是唐代詩人中的高手。他們的詩歌在當時就被歌伎樂人廣為傳唱,影響很大。一日,他們三位一塊到旗亭(即酒樓)飲酒,恰逢有歌伎在唱詩勸酒。他們就暗中打賭,看歌伎們唱誰的詩多。高適的詩唱過了,王昌齡的詩也唱過了,而且不止一首。二人甚為得意。樂滋滋地在墻壁上畫上記予。王之煥被冷落在一邊。但他並不沮喪,他指著歌伎中最年輕漂亮的那一位說:等到這一位唱時,準唱我的詩。不然,我就甘敗下風。果然,那位絕色的歌伎所唱的就是王之煥的《涼洲詞》。王之煥也就因此而成了這個故事的勝利者。《涼洲詞》固然是傳世佳作,而其中最為感人的恐怕還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是楊柳!詩中所蘊涵的千古悵怨之情,依然是因楊柳而生。在那黃河的上游,在那遙遠的荒山孤城,長年戎守邊關的將士們遠離故土親人,他們念鄉懷土的愁思該是何等的沉重呢。他們悵望遠方,可是故鄉渺不可見,於是他們渴望能看見青青的楊柳,只有楊柳才能撫慰他們淒悵的心靈,只有楊柳才能溫暖他們流淚的雙眼。然而,在那荒涼的孤城,他們見不到楊柳,見不到那在故鄉到處都有的青青楊柳。他們的一腔情思滿懷愁緒無處託付。他們能不悲悵不怨恨嗎?見不到楊柳,他們心裏就是空空蕩蕩的。而這種虛空,就是生命難以承受的輕啊!

    這還是唐代的楊柳。

    在唐代,楊柳,其實就是纏綿悱惻,盪氣迴腸的生命戀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