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Y 紐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Y 紐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敘往事

因為防疫期間,和老朋友又重新聯繫,我朋友是個文人,曾幫我設計音樂會海報,也是咖啡達人,最近才跟他請教如何選購咖啡機(居家防疫連買咖啡都麻煩)他說 “how come,我到現在才知道你有粉絲頁面!” 

😂 開粉絲頁面是有來由的—— 當年開始用臉書時是在紐約求學期間,我的friend circle都是美國同學,還有ㄧ群南美巴西人(因曾在南美表演),我的社群80%都是老美,後來畢業才開始有台美人或台灣朋友加入,為了表示禮儀以及融入生活,通常用英文玩臉書。 後來決定開設fans page的念頭是想要promote 人文藝術,但發現沒人有興趣🙈,加上處在競爭的音樂圈,於是用中文紓發情緒或是分享我的走唱人生就這樣產生啦! 在這裡,感謝大家長期聽我碎碎念😅 今天就來分享3年前在紐約市錄置的EP吧! 這張作品是當代樂曲,作曲家是現任紐約作曲家協會人之一,當初他寫了三首給雙簧管和弦樂三重奏,名叫”Degas Impression “。截取第二樂章來發表,名為Delicate Flower For Solo Oboe,以Edgar Degas 法國畫家代表的芭蕾作品「The Ballet Class」和「The Star 1876」為靈感。至今只收錄其中ㄧ樂章。 

最讓我不能忘記的大概就是錄音的種種情節吧! 當年到了收錄的尾音階段,我帶著懷有身孕的身體(7個月身孕)穿梭在地鐵,街頭,學校和錄音室,有ㄧ天,天氣實在鬼譎,強勁的風勢毫不留情地打在我臉上,才喝沒幾口的咖啡ㄧ下濺在身上,咖啡漬沒時間處理,趕緊在預定的時間走進錄音室,和錄音師和製作人見面,ㄧ面用寬大的毛衣遮掩肚子,ㄧ面討論樂曲,那時在進行Piazzolla’s oblivion的收錄,錄音師說,剛巧兩三週前,Joshua Bells(知名小提琴家)也前來收錄皮耶左拉的曲子。

聽到這裡, 所有的疲勞都ㄧ下全掃而空了,雖然到最後,我們沒把這首曲子收錄在專輯裡(版權因素),但音樂世界就是這樣串連的💕

 👂Listen to Delicate Flower: https://www.amazon.com/Delicate-Flower.../dp/B06XP4MRNS 
✍🏻原本的藝文文章現在都集結在
👉 http://whispering-of-eternity.blogspot.com/?m=1 (最近的瀏覽人從愛爾蘭,法國到香港都有,有興趣可以前往)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荷蘭行--城市巡禮:48小時的海牙之旅

待了阿姆斯特丹3天後我們一家人搭著荷蘭國鐵去第三大城海牙(Hauge)這個城市可能對很多人很陌生它其實是荷蘭的政治文化中心 中央政府、國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而Hauge也是國際法庭(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的所在地

本來對海牙沒有任何想像但由於我曾共事的一位朋友住在海牙所以就前往順道拜訪我的朋友曾在紐約聯合國(United Nation)工作由於我常有機會在聯合國交響樂團演出彼此對音樂藝術的喜好相同而至今保持聯絡也因為這份友誼我才有機會拜訪這個城市

Hofvijver人工湖
在抵達海牙市的中央火車站後我馬上給這個城市給予不錯的印象! 荷蘭的確是個很發達的一個國家從中央車站的建設馬上就能看出端倪 若是和同是第三大城位在德國南部的慕尼黑中央車站相比(僅次於柏林和漢堡市)荷蘭的海牙中央車站是非常現代化的 給人一種清新明亮又潔淨的舒服感同時不失嚴謹和美觀並且車站大廳內設有許多商店和餐廳十足的便利性和優質的整體空間的是我對海牙的第一印象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跨界錄製爵士樂曲和流行音樂產業


最近的案子就是和爵士樂團合作,錄製一首由古典樂器,雙簧管(oboe)主奏下的爵士樂曲, 這首曲子昨天在二次錄音下總算完成, 錄音室Dubway Studio 坐落在華爾街金融命脈區,正巧離遊客最愛看的大金牛雕像很近, 步行幾分鐘就到了錄音室。這個錄音室占地不小, 曾服務過的客戶從HBO, Discovery Channel(發現頻道),Twentieth Century Fox(福斯頻道),還有知名女歌手Alicia Keys(艾莉西亞.凱斯) 以及知名樂團Patti Smith, Cat Power都曾來此錄製唱片或影音。
原本我的角色是錄製主要旋律,卻意外加錄伴奏旋律,由於製作人聽了帶子後,決定讓原本是薩克斯風的聲部也由我來演奏, 於是很妙的是,我必須聽自己第一次演奏過的主旋律,然後再演奏第二聲部的旋律。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July 4th 長島一日遊



這個長週末,原本打算和朋友一起去長島南端的一個離島Fire Island度假,但聽說薰衣草田在七月中即將收割,於是改變主意,往長島的東北端前進,雖然對長島不陌生,但這也是頭次跑到長島最東北角的地方欣賞只有夏季才限定的薰衣草田。(薰衣草田文敬請期待唷
💐
除了薰衣草田之外,我們還順道參觀Old Westbury Garden也是著名的景點,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曾受邀到此古典豪宅作客,因為他的到訪,於是激發他寫出一部著名的,也曾被電影改編的一本小說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這部電影和小說都介紹在我的部落格裡。請看:http://goo.gl/JBjczO

Make Music New York音樂節


上星期受邀到中央公園西側的畫廊Bard graduate Center for decorative arts 演出,這座畫廊以設計歷史和材料文化為主,四層樓的townhouse曾展示來自北歐瑞典的傢具,現在雖沒有特別展覽,但藝廊和Make Music New York音樂節合作,所以會有許多音樂家在這裡進駐表演,上星期二就首次來到這間很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藝廊裡與觀眾們近距離演出。而禮服的選擇,我選了今年很流行的off shoulder 款式,材質也舒適,看似很隨性,但卻不失典雅的印花長禮服,一穿之後還頗受好評,我的同事一直誇獎呢❤️😘💃🏻💃🏻


遇見美國暢銷作家



在認識Natasha時(與我最親的鋼琴學生),她和她的家人才剛搬到我當時租的房子樓上,而我的房東從冷靜實際的銀行家轉而變成在好萊塢電影業工作的導演,也就是Natasha的媽媽。至於娜塔夏的爸爸史考特做什麼,我們只覺得他遊手好閒,像是無固定工作,偶而聽娜塔夏說他一會兒在紐約上州,但有時又突然出現在家裡的辦公室前,於是我ㄧ直認為娜塔夏爸爸應該是擁有家產,不需勞力討生活的富家子弟。
這三年和娜塔夏他家的相處,我和老歐就是這樣認為的,直到上星期,神秘莫測的他終於揭曉了他真實的身分,當我教完娜塔夏後,史考特手上拿了一本書,娜塔夏衝過來跟我說: 「我爸爸做了一本書,這是他的書。」娜塔夏很自豪地介紹著他的老爸,在旁的保姆見狀後,跟我說:「你不知道史考特是作家嗎?他是作家呢!」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Montclair Day Trip and Van Vleck House and Garden 蒙克萊爾一日遊+莊園巡禮


我很喜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定期旅行是一件很refreshing的事,年紀輕的時候,膽量也大,當自己還是單身時,一人計畫去很遠的地方是我常做的事情,在台灣求學時,報名西雅圖留學之旅,來到美國唸音樂後,嚮往更遠的地方,存一些錢到奧地利,到法國體驗藝術文化,即使現在,不再對遙遠的地方存有幻想,但依舊保持著對新地方的熱情。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皮也左拉Piazzolla Tango in Permanent Misson of Mexico to UN,在墨西哥外交使館演出皮亞左拉





Recent performance at mission of Mexico to UN. we did a short program featuring South America composer, Piazzolla and French modern composer, Ibert, after regional conference taken place in Mission of Mexico. After performance, we all received the generous gifts-wine.

在墨西哥外交使團舉行的例行會議後演出皮亞佐拉探戈曲子和當代作品,也接受他們的慷慨贈禮,每人一瓶紅酒或南美產地的酒,連負責接洽的指揮也有一瓶”珍藏”的酒,雖然一個官員都不認識,不過終有機會演出皮亞佐拉的探戈,心情的起伏彷彿在濃烈的調酒和到南美強烈風格的音樂之間微盪擺動著!會後,與團員們一起聊天飲酒,也順便看看這個需要有通行證才能進入的使館上的各種壁畫,我站在其中一幅深粉紅色的象徵符號的藝術品前做個留念^^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俄羅斯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

細管部分


身後的粗管也代表低音部


和木管五重奏在結束一場表演完後,我們收邀至一家位在Gramercy Park區,歌德復興建築味道濃厚的國家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 Club),聆聽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不是一般我接觸的由管弦組合而成的交響樂團,也不是上週演出的歌劇團體,也不是傳統器樂的獨奏會,而是一群來自俄羅斯人所集合程的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到底有何特別,讓我從一進場就開始就不停和同伴互看,不斷地讚嘆驚訝,目不轉睛的不是那群身著傳統服飾樂手,而是他們身上的樂器,這就是他們表演的樂器,金色形狀,小喇叭的號嘴,但不是今日我們在交響樂團所看到的銅管。

這些管子有的很粗又巨大,必須放在支架上才能吹奏,這些粗管音色也最低沈,於是從左至右,管子的長寬/重量/也逐漸變小,於是可以看到桌上擺滿了各種長度大小的細管!每個樂手必須吹奏至少兩種樂器以上,因為每個管子只能吹出單音,所以每個樂手在曲子進行間必須交互吹奏,管子就像玻璃杯表演,每個人負責玻璃杯區域,然後一齊演奏。


連家鄉來自東歐的同伴也從來沒看過俄羅斯的傳統樂器,於是我們就站在畫廊角落聆聽他們帶來的音樂,從傳統的folk music,到低音號協奏曲,以及即興的詼諧曲,到最後演奏法國作曲家拉威爾(Ravel)的名曲-波麗露(Bolero),聲響雖然低沈但依舊帶有層次,也充滿流暢性,而這群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的粗中小管的確帶給週間最難得的一次娛樂活動阿!


俄羅斯銅管樂團由傳統管子以及小喇叭,低音號組成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演出威爾第作品Ernani於NYC

                                NYC Opera Production: Verdi's Ernani is in Symphony Space
                    4-Acts Opera will present four shows with UNSRC Orchestra and opera group 


這一季的演出莫過於和歌劇舞團一起合作的威爾第歌劇"Ernani",昨晚的首場演出真是精采,每個章節結束後到進行下一片段前,就傳來觀眾席上的鼓掌聲!吹不到10分鐘,一陣陣鼓掌或是bravo!不絕於耳!搞得我也很hyper....

Ernani
是歌劇之王威爾第的早期作品,這齣歌劇的腳本源自於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著作"Hernani", 威爾第將文學元素輕易地寫入他的音樂裡,在1845年於威尼斯戲院首演,之後倫敦,慕尼黑等西方城市,皆表演過此曲,而大都會歌劇Met Opera也在20世紀初期在紐約首演, Met Opera的新任總監提倡的 "The Met: Live in HD"計畫也將此曲放進2012年歌劇套裝中,讓家家戶戶都可以前進AMC戲院裡觀賞義大利之歌劇音樂!

而陣容是由一群聲樂家組成的歌劇團體,主辦單位則是非常熱愛歌劇的義大利企業家, 看著他在觀眾席第一排的神情,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總共四幕歌劇)眼神從來沒有離開舞台上的聲樂家們, 嘴巴微張念著歌詞,非常清楚他對曲子的熱愛和支持!

每次和他們彩排時,總是三班不同人馬輪替排演,OB的旋律線和男高音/女高音層疊或是穿插進行昨晚是首場,一共聯演四場,直到星期六為止,滿期待今晚的演出,也是擔任雙管1最後一場的演出,歡迎大家有空來捧場唷!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東非國度





written in 2008
我所看見的東非的國度
我也曾希冀此刻能與牠們並肩作戰奔向終點之城
劃破一盞霓虹色彩為贏得的征途印下微笑的一刻。


只是, 我終究抵達夢的邊界
視覺已慢慢模糊眼前景象
最後消失在最熟悉的那面牆
只剩下,卷起黃沙那奔騰的牛鈴群
消失在草原的邊際
殘留在無聲的空白裡



早晨的蟲鳴鳥叫逐漸隱藏空白背後的影像
我整理了在那國度與它們交流後的片段
將它記下收藏
思緒雖喚醒仍喜歡和內心囈語但又無所為的我
但這或許也是重獲自信的一種方式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威爾第Verdi's Ernani


晴天高照的一天,沿著34街一路從第九大道橫越東邊的聯合國,行人們哪管是哪國的遊客還是居民們,都已踏著輕便的涼鞋出門,34街組合著人聲鼎沸的形影,我從容自如地穿越人群,穿越聳立的大樓,招牌林立的五彩繽紛看板,沿路上又得知暑假上映的新片,然後一路隨著Death cab for cutie往聯合國方向前進。

聯合國裡前超大無線衛星目送帆船們前行,無處不在的法文指示和語音顯然是小型法語區,而聯合國的長廊上放著歷任聯合國理事長的肖像,人像的色彩點綴也似乎妝點了這政要林立,商討世界議事的世界

進入彩排後會面昔日的團伴後,首次合作的歌劇團也開始了一幕幕的威爾第彩排,總長兩小時多的早期歌劇,驚艷著聲樂家們精準的動作,表情和聲線,我聆聽出神,差點忘記自己根本是團員之一,近距離地聽著他們的歌聲,期待著下禮拜在劇場裡的演出,更期待他們古典的裝扮和模樣,此時此刻,當個觀眾自是比團員還要幸福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a real Gatsby-Era Hotel 一個真正蓋茲比時代的飯店

A Real Gastby-Era Hotel 一個真正蓋茲比時代的飯店

為了喜愛的作家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 ,為了新上映的文學電影,我約等了一年之久,當去年這個時候知道2013年即將上映此齣文學巨作後,我的反應就像哈利波特書迷一樣,滿是興奮的期待,到底李奧納多和導演會如何用視覺印象和創作手法呈現出書中原汁原味的那復古又迷人的年代?v趁著沒有音樂會準備的空檔,特地去了劇中拍攝的其中一個場景-廣場飯店( the Plaza Hotel),而廣場飯店也果真沒讓人失望,從宣傳一開始直到電影上映,一系列為電影置入性行銷的果真為位於南方中央公園旁的飯店帶來一番氣象!

在影片中,李奧納多成功地演活了謎樣的蓋茲比(Gatsby),而俏麗可人的凱莉摩利根則詮釋了令蓋茲比朝思暮想的貴婦黛西(Daisy,而他們的交流也深刻映畫在位於南方中央公園的廣場飯店裡,廣場飯店一直都是好萊塢電影最炙手可熱的拍攝場景,從1959年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North by northwest,一直到今日,超過40部電影,廣場飯店一直扮演著襯托劇中情節與時代的角色就連曾與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一起在巴黎出遊交流的費滋傑羅也曾是廣場飯店的座上嘉賓,在1920年後,他與太太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廣場飯店度過,所以在他的著作裡面,不僅僅大亨小傳,一些短篇著作或是長篇小說,像是美麗與毀滅,都將廣場飯店寫進小說裡。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百老匯元素濃厚的經典威爾第歌劇--弄臣 (Rigoletto), A BroadwayStyle Verdi Opera





                                                                  Verdi's productions in Met Opera 

或許威爾第的弄臣, 茶花女, 阿伊達這些經典名歌劇的故事早已深植人心, 旋律線不經意想起也能一氣呵成, 這些年年流傳的義大利歌劇若想要吸引更多樂迷的關注, 當代舞台總監和舞台製作的突破和創舉確實為古典之作 換來一幅新氣象, 不管是在歐洲大陸的最新呈現的"茶花女" ( La Traviata), 還是美國的大都會歌劇院 (The Met Opera) 的最新製作"弄臣"(Rigoletto)

兩個多月前,在歐洲知名的表演藝術平台ARTE觀看了最新歐洲歌劇製作, 同樣也是威爾第的經典作品 茶花女(La Traviata), 被大膽新進的舞台劇情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 劇中不再是19世紀古典裝扮,而是現代感十足, 西裝筆挺的名流士紳和只著火辣幾乎一絲不掛的露點舞孃皆出現在"茶花女"的場景裡, 這當然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 也只不過將兩百年前的上流階級生活以當代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現出來, 以致於即使有男高音女高音在台上的生動表演, 舞台藝術的"驚艷"也跟著時代的精神走在最尖端

當初以為只有歐洲能敢這樣玩義大利歌劇, 心裡暗付:若是換成大都會製作歌劇, 應該還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舞台製作,沒想到兩個月後, 大都會歌劇院也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最新歌劇!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performing at Tuxedo Park, NY




沿著蒼綠煙黃,還未褪去的濃茶赭紅樹林,搖曳下的蒼杛樹影,車內裡從Edith Piaf的溫厚圓潤切至德國的歌劇名伶Doris Soffel 。幾天前華格納之夢似乎在地球另一端還徜佯敘述著,在綠茵交雜,前往另個城鎮的路途又回到了他的夢境裡。

夢境隨著導航而漸行漸遠,而前方一行尾隨的西服人士們早已就緒,在現實的軸線裡,陸續就座定位,將手中的行囊在星茫的陪伴下釋散出心底那深邃的情境裡

Having 1 hour ride, we head to Tuxedo Park, NY for concert series 2013.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Janine Jansen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Janine Jansen最新與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的演出,其他兩個曲目也挺人注目,其中一首是Carl Nielsen作品,不過重點在於Janine將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透過她對音樂的技巧與力呈現出來,尤其在最後樂章猶如歡慶國慶之情的緊張節奏配合俄國民俗舞曲的旋律更需要把從澎湃的交響音色裡將激昂之情一展無疑,尤其炫技的色彩明顯強於舒美的旋律,Janine在舞台上特別展現一種別於女性音樂家的那種剛強之美,真令人賞心悅目。如果和讓我百聽流連忘返, Janine演奏令人為之動容的沃漢威廉士的"雲雀飛翔" (The Lark Ascending),那是截然不一樣的感受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貝多芬週





《貝多芬週》
來到了一個離紐約市區不遠的郊區,一眼望去的景象到像是普林斯頓大學裡一處兩方圓錐型高聳的赭紅色外衣的教堂,隔壁的寧靜小鎮又像是都鐸王朝(Tudor)古典莊園, 牆上的裝置好似彷彿回到曾有捷克新娘拿著捧花丟向群眾的布拉格廣場裡。

在教堂裡天花板上的印刻不再是傳統的孩童天使的齊舞,而是在紐約共濟會裡看到的相似圖像,在樂音的飄揚下,孟德爾頌(Mendelssohn)和貝多芬(Beethoven)則是這週的重頭戲,小提琴家融入孟德爾頌如詩的情境裡,他的琴音展現濃厚情感的細膩, 他看著指間在琴弦上的流動,在慢版的進行不時回頭對著木管部傳遞著他的情緒,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是所有小提琴家最耳熟能詳也常被使用當做音樂會的曲子名家Janine Jansen也曾表現此曲出色不凡。

接下來又回到浪漫樂派的貝多芬樂音裡,即使聽了貝多芬這麼多年,他的No.7/3/5/6依舊如此經典,浩大,繁複,震撼, 彈在手指間的旋律只有與日俱增的情份,更無倦怠之心, Beethoven的足跡總隨行身後,而兩隻雙簧管在英雄交響曲裡的進行 像是三月的春風吹皺了滿池的春水,它融化了那片灰綠濛濛的樹林, 激起溪流中的漣漪一直到它慢慢消失,而我們走過的須臾片段, 卻僅在吹皺池水的瞬間成了永恆

結束了英雄氣勢砰薄的震撼後,道別了漂亮的紅色磚瓦,我於是期待再次的彩排和今週末的到來。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音樂會邀請函



拿到作曲家的手稿後那種感覺是很難言喻, 所以我希望可以捕捉到最直接的畫面,而這也變成我親手作邀請卡的動機來源^^b 手中拿的是剛收到的兩本新譜, 兩本同時都是現代音樂, 一本是Samuel Barber's Canzonetta, 1981年在紐約愛樂的首演,1995年由雙簧管家Humbert Lucarelli錄製的一首未完成協奏曲 Samuel Barber has said" I like to give my best themes to the oboe". 

另一本則是洛杉磯作曲家George N. Gianopoulos親搞原譜, 三首詼諧曲也即將於五月音樂會首演

背景的圖畫是喜愛的墨裔美國畫家Georgia o'keeffe喬治亞歐姬芙著名的花卉作品,20歲無意間在書店翻其一本關於她的著作就很想把她的作品收藏回家,她十足的色彩和精準的線條可以描繪出極簡又具特色的花卉作品, 花卉的創作也呼應了她的內在, 也讓花卉系列成為她的特色之一。

Just received two valueable scores of contemporary music. One is Samuel Barber's Canzonetta, the other one is George N. Gianopoulos's latest work, Three Scherzo for oboe. Canzonetta was premired in New York Philhamronic in 1981. In 1995, it was performed and recored by Mastero Humbert Lucarelli. Three Scherzo will world premired in recital "The Art of the Oboe"on May 8.

Piantings hang on the wall are made by Mexcian-American artist, Georgia o'keeffe. When I read her bio and artwork at age20, I start to love her painiting especailly she made different kinds of flowers with clear shape and distinquished color. it is very simle image but has been very notable and popular among her all artworks.




在東河旁上的樂團




昨晚在還沒夕陽西下的傍晚,一路跟隨團友前往聯合國排演,揹著琴盒向來是音樂人的加常便飯,我們一群人隨著低溫氣候走向總部, 即使加入這個團也一年了,但這棟建築物是第一次進入, 以往在總部隔壁的大樓排演,而昨晚在一個俯瞰東河, 晚霞時分隨著小船的載往,像著多瑙河的顏色和天邊一際的黃昏中的氛圍中進行著音樂的對話...

而日落西沉只是劃破第一首古典佳餚的序曲, 我開始摸遍了銀色的每道琴鍵,羅西尼的序曲直至西貝流士/葛例格, 憑著直覺和曲子的風格細膩詮釋每個音色的情緒。 而隔壁的雙簧管手是從日本分派到紐約工作的田中先生,而這一晚的合作下,他的謙遜和禮貌讓我再次感受到一股人間的暖流, 而他溫暖的誠意讓冷漠的大都會只是忙碌底下的既定的浮光略影...

我再次詢問他:你確定嗎?指揮說要我和你一起分配曲目的角色,哪首曲子你想吹呢?
他回說,",我可以全程吹第二部,it is truely fine with me."

隨後我問了他的過往, 他說他習琴已有13年經驗,老師來自巴黎,現居住在日本的法國教授,而我純粹的音色狹帶著紐約味和他圓潤的巴黎味顯然有所區別, 我們顯然很快因為同尊敬音樂並且相似的個性更加相信彼此, 尤其那低調不出風頭的謙讓著實讓我印象深刻而樂團的最終目的不就是這樣嗎?在音樂面前,我們好似微不足道的那粒方舟,在東河上飄泊,最後一齊流向一望無際的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