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Opera 歌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Opera 歌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Opera House巴黎歌劇院🏰



這次巴黎之行,老實說並沒有很認真安排行程,想說邊走邊逛,想到哪裡還沒去,就去看看,畢竟巴黎歌劇院裡的華麗古典設計代表了19世紀的巴黎是重要藝術文化的起源地,所以我們這次加入導覽行程,想詳細地藉由導覽去了解整個巴黎歌劇院的歷史,有很多人拿凡爾賽宮和巴黎歌劇院相比,或許他們同時擁有金碧輝煌的長形招待廳和歌劇院,但我覺得還是不太一樣,Opera House主要是歡迎各階層的人士觀賞歌劇演出,而凡爾賽宮是主要是法國君主的皇宮,所以裡面的裝橫和空間運用更是為個人(君主)而設計的。
我建議想去巴黎歌劇院一定要安排導覽行程喔,導覽時間約三個小時,會有專員帶觀眾詳細介紹歌劇院內部的每個廳所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Art Tour IV 藝遊未盡第四站: 位在盧卡的歌劇家普契尼的博物館


Art Tour IV 藝遊未盡第四站: Visited Italian Opera Composer, Puccini's place in Lucca, Tuscany. 位在盧卡的歌劇家普契尼的博物館
前一腳還在扮演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的我,後一腳就來到了蝴蝶夫人的作曲家也是義大利三大歌劇家普契尼的故居,現在的故居已被文化保存成了博物館, 普契尼(Puccini)生前就定居在義大利托斯卡尼的小鎮盧卡(Lucca), 這個小鎮是第一次來訪,年久未休的建築也反映了義大利衰弱的經濟體,至少文化收藏的努力不因國家衰弱而抹滅掉曾經的一時輝煌。
19世紀末出生的普契尼已經很接近現在社會,而所作的歌劇也經常用在現代歌曲裡,館藏裡擺放著普契尼曾經的睡房,書房,Mahogany的桃花心木也反映普契尼的品味和樸實的風格,館裡最值得看的就是擺放了一區歌劇"Le Boheme"的舞台設置,另外具有濃厚中國風格的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當初首演的公主禮服也收藏在這, 我只能說: ..
華麗裡充分運用東方風格的元素,只可惜嚴禁拍攝, gift shop裡也擺著歌劇的海報以及以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為名的商店。看完後就在街角旁品嘗一下Espresso,來懷念一下我曾學習過的歌劇史^^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Art Tour III藝遊未盡第三站:.德國富森新天鵝堡 和華格納歌劇

傳說中的新天鵝堡早已久仰大名,每年觀光客是絡繹不絕,雖說歐美各地皆有許多古堡,也有些古堡興建在高山上,V幾年前搭火車沿著奧地利山間遊玩時,就發現一些名不經傳的古堡佇立在在山腰上,而此座古堡這麼聞名,是因為這是德國皇室路德維希二世結合於自己偉大的理念和對藝術的熱愛才產生下的世界遺產,說真的若不前往參觀,不曉得它是如此神奇。

神奇的第一點是,原來這位國王真是前衛主義的代表,這座19世紀的古堡的主人裡卻擁有超越當代的思想,裡面的現代廚房(圖四)和用電設備,小瀑布水池則採用先進的電燈和回轉式的彩色玻璃製作...0_0II
第二點是將華格納的歌劇幻想擬像化。路德維希二世生前非常喜愛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他因嚮往華格納劇中的英雄傳奇角色,將歌劇中的故事一一圖像化轉而成為裝飾壁畫,每個廳堂裡各有華格納歌劇中的人物場景,崔思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唐懷瑟(Tannhäuser),羅恩格林(Lohengrin),尼柏龍根的指環四部曲(Ring Crycle Series),其中羅恩格林中的天鵝騎士(Knight of Schwangau)就是路德維希最喜愛的角色, 天鵝即成為這座城堡的象徵動物,在展示大廳裡則放了一座白色雕刻的天鵝。
小編覺得華格納的英雄兼浪漫主義風格影響許多人,比方獨裁主義的希特勒,幸好這位巴伐利亞國王並不崇尚武力也不關心政事,崇尚自然和藝術為伍的他將華格納音樂擬真化是他一生做偉大的功績吧!(不過大興藝術耗盡國庫也是為人爭議的地方)
配合著羅恩格林前奏曲來一起置身天鵝堡的浪漫吧!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演出威爾第作品Ernani於NYC

                                NYC Opera Production: Verdi's Ernani is in Symphony Space
                    4-Acts Opera will present four shows with UNSRC Orchestra and opera group 


這一季的演出莫過於和歌劇舞團一起合作的威爾第歌劇"Ernani",昨晚的首場演出真是精采,每個章節結束後到進行下一片段前,就傳來觀眾席上的鼓掌聲!吹不到10分鐘,一陣陣鼓掌或是bravo!不絕於耳!搞得我也很hyper....

Ernani
是歌劇之王威爾第的早期作品,這齣歌劇的腳本源自於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著作"Hernani", 威爾第將文學元素輕易地寫入他的音樂裡,在1845年於威尼斯戲院首演,之後倫敦,慕尼黑等西方城市,皆表演過此曲,而大都會歌劇Met Opera也在20世紀初期在紐約首演, Met Opera的新任總監提倡的 "The Met: Live in HD"計畫也將此曲放進2012年歌劇套裝中,讓家家戶戶都可以前進AMC戲院裡觀賞義大利之歌劇音樂!

而陣容是由一群聲樂家組成的歌劇團體,主辦單位則是非常熱愛歌劇的義大利企業家, 看著他在觀眾席第一排的神情,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總共四幕歌劇)眼神從來沒有離開舞台上的聲樂家們, 嘴巴微張念著歌詞,非常清楚他對曲子的熱愛和支持!

每次和他們彩排時,總是三班不同人馬輪替排演,OB的旋律線和男高音/女高音層疊或是穿插進行昨晚是首場,一共聯演四場,直到星期六為止,滿期待今晚的演出,也是擔任雙管1最後一場的演出,歡迎大家有空來捧場唷!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威爾第Verdi's Ernani


晴天高照的一天,沿著34街一路從第九大道橫越東邊的聯合國,行人們哪管是哪國的遊客還是居民們,都已踏著輕便的涼鞋出門,34街組合著人聲鼎沸的形影,我從容自如地穿越人群,穿越聳立的大樓,招牌林立的五彩繽紛看板,沿路上又得知暑假上映的新片,然後一路隨著Death cab for cutie往聯合國方向前進。

聯合國裡前超大無線衛星目送帆船們前行,無處不在的法文指示和語音顯然是小型法語區,而聯合國的長廊上放著歷任聯合國理事長的肖像,人像的色彩點綴也似乎妝點了這政要林立,商討世界議事的世界

進入彩排後會面昔日的團伴後,首次合作的歌劇團也開始了一幕幕的威爾第彩排,總長兩小時多的早期歌劇,驚艷著聲樂家們精準的動作,表情和聲線,我聆聽出神,差點忘記自己根本是團員之一,近距離地聽著他們的歌聲,期待著下禮拜在劇場裡的演出,更期待他們古典的裝扮和模樣,此時此刻,當個觀眾自是比團員還要幸福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百老匯元素濃厚的經典威爾第歌劇--弄臣 (Rigoletto), A BroadwayStyle Verdi Opera





                                                                  Verdi's productions in Met Opera 

或許威爾第的弄臣, 茶花女, 阿伊達這些經典名歌劇的故事早已深植人心, 旋律線不經意想起也能一氣呵成, 這些年年流傳的義大利歌劇若想要吸引更多樂迷的關注, 當代舞台總監和舞台製作的突破和創舉確實為古典之作 換來一幅新氣象, 不管是在歐洲大陸的最新呈現的"茶花女" ( La Traviata), 還是美國的大都會歌劇院 (The Met Opera) 的最新製作"弄臣"(Rigoletto)

兩個多月前,在歐洲知名的表演藝術平台ARTE觀看了最新歐洲歌劇製作, 同樣也是威爾第的經典作品 茶花女(La Traviata), 被大膽新進的舞台劇情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 劇中不再是19世紀古典裝扮,而是現代感十足, 西裝筆挺的名流士紳和只著火辣幾乎一絲不掛的露點舞孃皆出現在"茶花女"的場景裡, 這當然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 也只不過將兩百年前的上流階級生活以當代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現出來, 以致於即使有男高音女高音在台上的生動表演, 舞台藝術的"驚艷"也跟著時代的精神走在最尖端

當初以為只有歐洲能敢這樣玩義大利歌劇, 心裡暗付:若是換成大都會製作歌劇, 應該還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舞台製作,沒想到兩個月後, 大都會歌劇院也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最新歌劇!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融合法式歌劇的悲劇史詩-特洛伊人(Les Troyens)




自聽完了義大利正統歌劇威爾第(Verdi)後,於是口味轉向另一位不同於威爾第/普契尼義式風格擁有交響詩人之稱的白遼士(Berlioz)的歌劇作品裡白遼士是法國人,因此音樂裡常帶著法式元素,雖然當時法國風靡的劇作家是古諾,羅西尼, 但其作品卻能深諳管弦樂的音色和配器變化,譜寫出色澤亮麗、豐沛意涵的樂曲, 在情感方面的傳達如史詩一樣戲劇張力,因此也影響了同輩的音樂家,像是匈牙狂想曲的李斯特(Liszt) 或是德國的華格納(Wagner)

白遼士除了一心一意想成為作曲家外,他也非常喜愛文學,他閱讀的作品從莎士比亞,歌德Goethe)到積極派浪漫主義詩人拜倫Byron)。所以他從文學得到的靈感很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作品裡,尤其編了一系列含有法士色彩的交響曲真是浪漫樂派時期最獨一無二之人物了! 包含管弦樂序曲《李爾王》,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喜歌劇《比阿特麗絲和本尼迪克》取材於莎士比亞的劇作,戲劇《浮士德的天譴》的靈感來自歌德,管弦樂序曲《海盜》,中提琴和樂隊作品《哈羅爾德在義大利》取材於拜倫 的作品,歌劇《特洛伊人》根據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親撰的五幕歌劇等等。而重視文學題材融入音樂的風潮也影響了後面的音樂家,比方德國的舒曼(Schumann) , 還有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 )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The Met 2012新製作-超現實風格的"化妝舞會"(Verdi's Un Ballo in Maschera)



就如同羅蘭巴特(法國結構主義大師/當代思想大師)所說,情慾化(erotisation)是情慾的生產,情慾戲不論在小說,電影,戲劇,就連義大利古典歌劇也是為了捕捉人類七情六慾下的產物,十八世紀的歌劇作品直到現代,歐美依舊將最經典的歌劇加入當代的創意不斷推陳出新,藝術指導保留了文化傳統,但也不忘為締造新的藝術成就而努力突破。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是義大利傳統歌劇的代表人物之一, 繼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和董尼才弟(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後,威爾第保持了義大利歌唱傳統,也增添了戲劇裡的張力,除了融入人的個性/激烈的情感外,民族精神也顯見在他的作品裡。早期的歌劇《纳布科》,隱喻著意大利想極力擺脫奥地利的统治鬥争的含意,也促使1860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後,威爾第也因聲望被推選出來當選國會議員。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The man who cried by 里契特拉(Salvatore Licitra)




當賈伯斯離開人世沒多久前義大利重量級國寶男高音里契特拉(Salvatore Licitra)因騎車重創頭部在9/5去世 02年里契特拉代替Pavarotti在紐約大都會歌劇(Met Opera)的演出後隨即給予他崇高的評價新帕華洛蒂一位繼承義大利傳統的國寶有著深厚男中音的音域,也有明亮寬廣的高音域之外,也呈現了強而穩定的高音 等讓他聲譽再次水漲船高 電影The Man Who Cried,導演Sally Potter曾特地跑去聆聽他的歌劇後成功邀請他擔任幕後獻唱一首法國作曲家比才(Bizet)的歌劇作品"Les pêcheurs de perles" 裡的名曲"你的歌聲依舊在我耳旁縈繞"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這首作品因為他意外辭世後儼然成為回顧此電影中最迷人的片段吧



                      The man who cried by Director Sally Potter

             Alison Moyet performs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新作歌劇"fellow students"

                                                       

                                                               Opera" “Kommilitonen!"
                                                                      from NY times.


週五跑去看premiere歌劇"fellow students" ( Kommilitonen,整場幾乎座無虛席!!!茱莉亞製作的戲劇一直都是公認的好,再來故事的張力也融入了Maxwell音樂,當中德國學生已經預知納粹政權會破壞德國社會並集結對抗,但最後卻被送進集中營。中國毛青派歷經父母被無辜犧牲的掙扎,卻選擇活命甘願寧視不見,並透露幫文革寫歷史必須掩蓋部分真實。劇作家David Pountiney將德國和中國學生作了巧妙的對比安排,他說,The current Chinese establishment has no problem with guilt:they just ignored it, and fine blame equally unproductive. Guilt, self-recrimination, and blame are,as they would see it, point-less distractions.Perhaps in 500 years it will not still be too so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這三段故事不約而同都繞到自由的議題上,年輕人的滿腹理想對時代的變革總有讓社會前進改變的力量。套句話 "理想主義是年輕人最後的奢侈" 現在我懷疑但也不反對這樣說法。
此外,Maxwellidea採用美國50年代音樂,40年代的German style,以及中國當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