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Art Tour IV 藝遊未盡第四站: 位在盧卡的歌劇家普契尼的博物館


Art Tour IV 藝遊未盡第四站: Visited Italian Opera Composer, Puccini's place in Lucca, Tuscany. 位在盧卡的歌劇家普契尼的博物館
前一腳還在扮演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的我,後一腳就來到了蝴蝶夫人的作曲家也是義大利三大歌劇家普契尼的故居,現在的故居已被文化保存成了博物館, 普契尼(Puccini)生前就定居在義大利托斯卡尼的小鎮盧卡(Lucca), 這個小鎮是第一次來訪,年久未休的建築也反映了義大利衰弱的經濟體,至少文化收藏的努力不因國家衰弱而抹滅掉曾經的一時輝煌。
19世紀末出生的普契尼已經很接近現在社會,而所作的歌劇也經常用在現代歌曲裡,館藏裡擺放著普契尼曾經的睡房,書房,Mahogany的桃花心木也反映普契尼的品味和樸實的風格,館裡最值得看的就是擺放了一區歌劇"Le Boheme"的舞台設置,另外具有濃厚中國風格的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當初首演的公主禮服也收藏在這, 我只能說: ..
華麗裡充分運用東方風格的元素,只可惜嚴禁拍攝, gift shop裡也擺著歌劇的海報以及以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為名的商店。看完後就在街角旁品嘗一下Espresso,來懷念一下我曾學習過的歌劇史^^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Art Tour III藝遊未盡第三站:.德國富森新天鵝堡 和華格納歌劇

傳說中的新天鵝堡早已久仰大名,每年觀光客是絡繹不絕,雖說歐美各地皆有許多古堡,也有些古堡興建在高山上,V幾年前搭火車沿著奧地利山間遊玩時,就發現一些名不經傳的古堡佇立在在山腰上,而此座古堡這麼聞名,是因為這是德國皇室路德維希二世結合於自己偉大的理念和對藝術的熱愛才產生下的世界遺產,說真的若不前往參觀,不曉得它是如此神奇。

神奇的第一點是,原來這位國王真是前衛主義的代表,這座19世紀的古堡的主人裡卻擁有超越當代的思想,裡面的現代廚房(圖四)和用電設備,小瀑布水池則採用先進的電燈和回轉式的彩色玻璃製作...0_0II
第二點是將華格納的歌劇幻想擬像化。路德維希二世生前非常喜愛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他因嚮往華格納劇中的英雄傳奇角色,將歌劇中的故事一一圖像化轉而成為裝飾壁畫,每個廳堂裡各有華格納歌劇中的人物場景,崔思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唐懷瑟(Tannhäuser),羅恩格林(Lohengrin),尼柏龍根的指環四部曲(Ring Crycle Series),其中羅恩格林中的天鵝騎士(Knight of Schwangau)就是路德維希最喜愛的角色, 天鵝即成為這座城堡的象徵動物,在展示大廳裡則放了一座白色雕刻的天鵝。
小編覺得華格納的英雄兼浪漫主義風格影響許多人,比方獨裁主義的希特勒,幸好這位巴伐利亞國王並不崇尚武力也不關心政事,崇尚自然和藝術為伍的他將華格納音樂擬真化是他一生做偉大的功績吧!(不過大興藝術耗盡國庫也是為人爭議的地方)
配合著羅恩格林前奏曲來一起置身天鵝堡的浪漫吧!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Art Tour II: 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博物館,

Art Tour II: Visited Mozart Birthplace( Mozart Geburtshaus) in old town, Slazburg, Austria. 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博物館

Virginia又回到一個每個音樂人都會想參訪的觀光勝地,這裡因是音樂神童奧地利音樂家莫札特(Amadeus Morzart)的出生地而因此為名,站在窗外望去的地方就是莫札特的出生地方,在他去世後,他的家人也收齊他所有的作品並在城市的中心蓋了雕像已茲紀念他為音樂所做的貢獻,而現今的博物館則收藏著莫札特生前的遺物和記錄能供古典樂迷參觀和研究。

莫札特成名後的畫像或是沙龍音樂會畫都成為博物館裡的收藏品,曾使用過的廚房,歌劇魔笛(Magic Flute)的劇場設計,另外也記錄了晚期在哪座城市巡迴演出都是觀賞重點,看完真意猶未盡!接下來的下一站回到德國的富森市去看新天鵝堡。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Art Tour I 藝遊未盡第一站: 慕尼黑皇宮

View on Antiquarium, Residenz, Munich, Bavaria. 慕尼黑皇宮
十一月底美國洋溢著感恩節的氣氛,這次排假來到了德國巴伐利亞大城慕尼黑,趁假日所有商店關門就來到慕尼黑皇宮朝聖一下16~19世紀的慕尼黑藝術。

巴伐利亞國王Duke Albrecht V16世紀在他的皇宮裡建造一個專放古董雕刻壁畫,名為古董廳(Antiquarium) 這個廳可以在走道兩側看到巴伐利亞風的壁畫以及文藝復興風格的人像雕刻,這個部分算是皇寢裡最特別的部分,也能窺見國王對藝術的品味和推崇,至於其他廳就和一般皇宮類似,分有主廳, 國王聽,皇后廳,書房,和議事廳和宴客廳,還有收藏古典樂器的廳。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皮也左拉Piazzolla Tango in Permanent Misson of Mexico to UN,在墨西哥外交使館演出皮亞左拉





Recent performance at mission of Mexico to UN. we did a short program featuring South America composer, Piazzolla and French modern composer, Ibert, after regional conference taken place in Mission of Mexico. After performance, we all received the generous gifts-wine.

在墨西哥外交使團舉行的例行會議後演出皮亞佐拉探戈曲子和當代作品,也接受他們的慷慨贈禮,每人一瓶紅酒或南美產地的酒,連負責接洽的指揮也有一瓶”珍藏”的酒,雖然一個官員都不認識,不過終有機會演出皮亞佐拉的探戈,心情的起伏彷彿在濃烈的調酒和到南美強烈風格的音樂之間微盪擺動著!會後,與團員們一起聊天飲酒,也順便看看這個需要有通行證才能進入的使館上的各種壁畫,我站在其中一幅深粉紅色的象徵符號的藝術品前做個留念^^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巴洛克宮廷舞蹈


參加巴哈音樂節的收穫是多了一項技能,就是學會了18世紀的宮廷社交舞,就是兩兩成對,跳完舞後行個禮,當音樂在一個主題結束後,與其他舞伴再共譜下支舞。

這趟音樂節主旨是深入對巴哈音樂及不同種巴洛克音樂的分析研究,但也沒想到也可以學社交舞,而且還可以天天跳!! 歐洲文化的優勢一向是保留傳統和其精粹,不管當時音樂家的創作,宮廷文化,禮儀皆盡其所能地維護下來,而光是巴洛克音樂裡就分德國義大利和法式風格,總體而言,歐洲整體在17世紀後,巴洛克藝術風格代表了音樂,建築,裝置藝術。

當時的舞蹈既是精緻的巴洛克風格後相應而生的一個社交禮儀,17.18世紀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彰顯貴族的權勢地位,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於是經由老師的帶領下,一群人在舞蹈教室裡開始學著基本動作及舞步,在跳舞的同時也即刻連想起曾看過的電影Anna Karenina 或是文學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皆有巴落舞蹈形式來陪襯當時的社交場宴。收起筆來,繼續練舞吧!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法國工藝與鋼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學音樂的朋友來說,是必備的工作;對音樂院來講,好的設備才能讓學童在優良環境成長,對愛音之友來說,不管是純粹欣賞還是喜歡琴音,都是一件幸福的事。這陣子認識了來自中歐的鋼琴知識後, 好像又把我拉回到19世紀開始考古一番。 在巴黎裝飾美術館裡展示了來自法國工藝家的作品,Francois Rupert Carabin是位擅長刻劃各種仕女形體儀態或是神情的工藝家,而栩栩如生的七個人形,以及撫撥頭髮,讓整個身型完全呈現在鋼琴左側的顯目雕刻(圖一圖二),顯目奪人的設計,從鋼琴一下晉身至可供觀賞的雕刻品,之後這炱就被鋼琴家Herni Hertz收藏著。

而另個工藝家Victor Prouve除了是雕刻家外,也同時畫家,建築師,也是新藝術運動(the art Nouveau)的支持者。雖不似Carabin的雕刻如此大膽,但慈母呵護嬰孩的裝飾圖案卻與溫暖的桃花心實木的外表(mahogany)互相呼應,如果在鋼琴旁附設個咖啡bar品嚐咖啡,法國19世紀工藝展就更加平民可親了吧。



PS: 新藝術運動或新藝術風格是一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廣泛存在於歐美的流行藝術風潮,由於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學中展現的特殊品位,導致它被評為人類20世紀的通俗文化中所能達到的至高點。新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對過度在乎結構、理性、無意義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一種矯正,新藝術風格摒棄立體結構,轉而擁抱如夢似幻的平面化,其中的作品大多表現人性中的熱情面、樂觀面和進步面,像一部表面低齡、卻是寫給成人看的西洋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