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Art Tour I 藝遊未盡第一站: 慕尼黑皇宮

View on Antiquarium, Residenz, Munich, Bavaria. 慕尼黑皇宮
十一月底美國洋溢著感恩節的氣氛,這次排假來到了德國巴伐利亞大城慕尼黑,趁假日所有商店關門就來到慕尼黑皇宮朝聖一下16~19世紀的慕尼黑藝術。

巴伐利亞國王Duke Albrecht V16世紀在他的皇宮裡建造一個專放古董雕刻壁畫,名為古董廳(Antiquarium) 這個廳可以在走道兩側看到巴伐利亞風的壁畫以及文藝復興風格的人像雕刻,這個部分算是皇寢裡最特別的部分,也能窺見國王對藝術的品味和推崇,至於其他廳就和一般皇宮類似,分有主廳, 國王聽,皇后廳,書房,和議事廳和宴客廳,還有收藏古典樂器的廳。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皮也左拉Piazzolla Tango in Permanent Misson of Mexico to UN,在墨西哥外交使館演出皮亞左拉





Recent performance at mission of Mexico to UN. we did a short program featuring South America composer, Piazzolla and French modern composer, Ibert, after regional conference taken place in Mission of Mexico. After performance, we all received the generous gifts-wine.

在墨西哥外交使團舉行的例行會議後演出皮亞佐拉探戈曲子和當代作品,也接受他們的慷慨贈禮,每人一瓶紅酒或南美產地的酒,連負責接洽的指揮也有一瓶”珍藏”的酒,雖然一個官員都不認識,不過終有機會演出皮亞佐拉的探戈,心情的起伏彷彿在濃烈的調酒和到南美強烈風格的音樂之間微盪擺動著!會後,與團員們一起聊天飲酒,也順便看看這個需要有通行證才能進入的使館上的各種壁畫,我站在其中一幅深粉紅色的象徵符號的藝術品前做個留念^^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巴洛克宮廷舞蹈


參加巴哈音樂節的收穫是多了一項技能,就是學會了18世紀的宮廷社交舞,就是兩兩成對,跳完舞後行個禮,當音樂在一個主題結束後,與其他舞伴再共譜下支舞。

這趟音樂節主旨是深入對巴哈音樂及不同種巴洛克音樂的分析研究,但也沒想到也可以學社交舞,而且還可以天天跳!! 歐洲文化的優勢一向是保留傳統和其精粹,不管當時音樂家的創作,宮廷文化,禮儀皆盡其所能地維護下來,而光是巴洛克音樂裡就分德國義大利和法式風格,總體而言,歐洲整體在17世紀後,巴洛克藝術風格代表了音樂,建築,裝置藝術。

當時的舞蹈既是精緻的巴洛克風格後相應而生的一個社交禮儀,17.18世紀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彰顯貴族的權勢地位,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於是經由老師的帶領下,一群人在舞蹈教室裡開始學著基本動作及舞步,在跳舞的同時也即刻連想起曾看過的電影Anna Karenina 或是文學名著Pride and Prejudice,皆有巴落舞蹈形式來陪襯當時的社交場宴。收起筆來,繼續練舞吧!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法國工藝與鋼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學音樂的朋友來說,是必備的工作;對音樂院來講,好的設備才能讓學童在優良環境成長,對愛音之友來說,不管是純粹欣賞還是喜歡琴音,都是一件幸福的事。這陣子認識了來自中歐的鋼琴知識後, 好像又把我拉回到19世紀開始考古一番。 在巴黎裝飾美術館裡展示了來自法國工藝家的作品,Francois Rupert Carabin是位擅長刻劃各種仕女形體儀態或是神情的工藝家,而栩栩如生的七個人形,以及撫撥頭髮,讓整個身型完全呈現在鋼琴左側的顯目雕刻(圖一圖二),顯目奪人的設計,從鋼琴一下晉身至可供觀賞的雕刻品,之後這炱就被鋼琴家Herni Hertz收藏著。

而另個工藝家Victor Prouve除了是雕刻家外,也同時畫家,建築師,也是新藝術運動(the art Nouveau)的支持者。雖不似Carabin的雕刻如此大膽,但慈母呵護嬰孩的裝飾圖案卻與溫暖的桃花心實木的外表(mahogany)互相呼應,如果在鋼琴旁附設個咖啡bar品嚐咖啡,法國19世紀工藝展就更加平民可親了吧。



PS: 新藝術運動或新藝術風格是一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廣泛存在於歐美的流行藝術風潮,由於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學中展現的特殊品位,導致它被評為人類20世紀的通俗文化中所能達到的至高點。新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對過度在乎結構、理性、無意義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一種矯正,新藝術風格摒棄立體結構,轉而擁抱如夢似幻的平面化,其中的作品大多表現人性中的熱情面、樂觀面和進步面,像一部表面低齡、卻是寫給成人看的西洋童話。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俄羅斯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

細管部分


身後的粗管也代表低音部


和木管五重奏在結束一場表演完後,我們收邀至一家位在Gramercy Park區,歌德復興建築味道濃厚的國家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 Club),聆聽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不是一般我接觸的由管弦組合而成的交響樂團,也不是上週演出的歌劇團體,也不是傳統器樂的獨奏會,而是一群來自俄羅斯人所集合程的銅管樂團(Horn Orchestra of Russia),到底有何特別,讓我從一進場就開始就不停和同伴互看,不斷地讚嘆驚訝,目不轉睛的不是那群身著傳統服飾樂手,而是他們身上的樂器,這就是他們表演的樂器,金色形狀,小喇叭的號嘴,但不是今日我們在交響樂團所看到的銅管。

這些管子有的很粗又巨大,必須放在支架上才能吹奏,這些粗管音色也最低沈,於是從左至右,管子的長寬/重量/也逐漸變小,於是可以看到桌上擺滿了各種長度大小的細管!每個樂手必須吹奏至少兩種樂器以上,因為每個管子只能吹出單音,所以每個樂手在曲子進行間必須交互吹奏,管子就像玻璃杯表演,每個人負責玻璃杯區域,然後一齊演奏。


連家鄉來自東歐的同伴也從來沒看過俄羅斯的傳統樂器,於是我們就站在畫廊角落聆聽他們帶來的音樂,從傳統的folk music,到低音號協奏曲,以及即興的詼諧曲,到最後演奏法國作曲家拉威爾(Ravel)的名曲-波麗露(Bolero),聲響雖然低沈但依舊帶有層次,也充滿流暢性,而這群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的粗中小管的確帶給週間最難得的一次娛樂活動阿!


俄羅斯銅管樂團由傳統管子以及小喇叭,低音號組成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演出威爾第作品Ernani於NYC

                                NYC Opera Production: Verdi's Ernani is in Symphony Space
                    4-Acts Opera will present four shows with UNSRC Orchestra and opera group 


這一季的演出莫過於和歌劇舞團一起合作的威爾第歌劇"Ernani",昨晚的首場演出真是精采,每個章節結束後到進行下一片段前,就傳來觀眾席上的鼓掌聲!吹不到10分鐘,一陣陣鼓掌或是bravo!不絕於耳!搞得我也很hyper....

Ernani
是歌劇之王威爾第的早期作品,這齣歌劇的腳本源自於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著作"Hernani", 威爾第將文學元素輕易地寫入他的音樂裡,在1845年於威尼斯戲院首演,之後倫敦,慕尼黑等西方城市,皆表演過此曲,而大都會歌劇Met Opera也在20世紀初期在紐約首演, Met Opera的新任總監提倡的 "The Met: Live in HD"計畫也將此曲放進2012年歌劇套裝中,讓家家戶戶都可以前進AMC戲院裡觀賞義大利之歌劇音樂!

而陣容是由一群聲樂家組成的歌劇團體,主辦單位則是非常熱愛歌劇的義大利企業家, 看著他在觀眾席第一排的神情,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總共四幕歌劇)眼神從來沒有離開舞台上的聲樂家們, 嘴巴微張念著歌詞,非常清楚他對曲子的熱愛和支持!

每次和他們彩排時,總是三班不同人馬輪替排演,OB的旋律線和男高音/女高音層疊或是穿插進行昨晚是首場,一共聯演四場,直到星期六為止,滿期待今晚的演出,也是擔任雙管1最後一場的演出,歡迎大家有空來捧場唷!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東非國度





written in 2008
我所看見的東非的國度
我也曾希冀此刻能與牠們並肩作戰奔向終點之城
劃破一盞霓虹色彩為贏得的征途印下微笑的一刻。


只是, 我終究抵達夢的邊界
視覺已慢慢模糊眼前景象
最後消失在最熟悉的那面牆
只剩下,卷起黃沙那奔騰的牛鈴群
消失在草原的邊際
殘留在無聲的空白裡



早晨的蟲鳴鳥叫逐漸隱藏空白背後的影像
我整理了在那國度與它們交流後的片段
將它記下收藏
思緒雖喚醒仍喜歡和內心囈語但又無所為的我
但這或許也是重獲自信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