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轉錄)談樂評


文/資深樂評家 伍牧

只要談到音樂,就不能沒有作曲家,也不能少掉演奏家,當然更不能沒有聽眾。至於樂評家似乎只是一個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局外人,因為他既不作曲、也不演奏,充其量不過是聽眾群中不干寂寞的一份子而已。然而這樣一位看似無關的人物,對音樂圈的影響,則是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在音樂史中因為樂評家的偏見而讓作曲家、演奏家吃盡苦頭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奧國樂評家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ck),他本是一位極具聲望與影響力的樂評家,布拉姆斯因為受到他的支持,在眾多的反對聲浪中仍能一枝獨秀。然而也因為他對音樂劇的排斥,而對華格納大加撻伐,最後導致華格納在「名歌手」一劇中設置了一個角色貝克米賽,將漢斯立克大加諷刺一番,使他的聲望也因而深受影響。樂評家的影響力由此可見,而自身的觀點無論是否允當,也會影響到自己,不可不慎。 

如今,像漢斯立克這樣極具聲望的重量級樂評家已不多見,然下筆尖刻而修養遠不及漢斯立克的樂評者卻大有人在。以台灣而言,音樂的環境並不是很「健康」,可供音樂論述發表的空間非常少,但我們的樂評家卻大有人在。好在他們大多數人的目標都在CD之類的媒體上,雖然我們不知道後面有多少商業背景,但還不致於危害到舞台上的現場表演藝術。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少數年輕而自命為「家」的音樂會見證者,且不論他們本身的修養與人生經驗,是否足以勝任這種工作,就其喜於用顛覆式手法、譁眾取寵的觀點而評樂,以求討好讀者,其為害之深,會使本已病態的音樂環境,更不健康。尤其是當這些園丁一旦有了自己的土地、變成自耕農時,誰能保證不會在園中種植出大麻來毒害大眾。 


顛覆性的報導為什麼比較受歡迎,主要是人有幸災樂禍的心理,其次是負面的文章總是比正面好寫。早年從事電腦工作的人,都曾經歷過性向測驗中的字句對錯辨別,其中找「錯」永遠是比找「對」容易。寫樂評也是如此,顛覆性的負面評論,自是容易下筆,何況在演奏中抓一兩個似是而非的小錯,也更能顯示出自己的修養高人一等,為求儘速建立權威,何懼於譁眾取寵。至於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將聽眾引入歧途,則並不是他們良心上的負擔。 

音樂以及所有的藝術,本是一件「良心」的工作,而身為一位評論者,更是良心工作中的良心裁判。大文豪蕭伯納在年輕作記者時,曾被報社指派專門負責撰寫樂評,他曾說過:「再沒有比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下筆尖刻而又空洞無物,自認是權威的評論,更不誠實,更令人難以忍受。」他在百年前的三言兩語,在今天仍然是切中時弊。他也諷刺說:「一位外行評論者,也有兩項長處,如果他為報紙寫評論的話,他大可避開重點,只要蒐集一些有關的最新資料。配上過去曾發生過的醜聞,就可以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評論;其次。只有將他一個月前所寫的評論和今天的論點,互作比較,才能證明他的無能。而很少有人會去找這些麻煩。」對於自己身為樂評家,他說:「如果我知道該如何寫評論的話,在我的年紀會是一個很稱職的樂評家。但是因為我年輕無知,以致於我的音樂知識,以及文筆的犀利,使我造成的危害遠甚於僅只作為一位音樂記者或者是舞文弄墨的新聞工作者。此後我就努力於寫作,討論書、畫、政治,從事公開演講,作為社會改革工作者,擔任委員、說客,也是理想家兼夢想家。經過十年之久,我才成為一個合格的評論家、作家、公民,而再度出山。前面這些工作和音樂均無關,然而在我寫樂評時,卻成為區分一個令人生厭的業餘人士與一位理性的工作者間的最大不同之處。」蕭伯納對於評樂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聽過三場音樂會就可以動筆寫樂評,寫過三篇樂評就可自命為樂評家。似乎在台灣想成為「家」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容易。蕭翁真是生不逢辰、生不逢地。 如何才能成為一位正派的樂評家?雖然不必效法蕭翁的閉關十年,但也至少需要具備下面的十大要件: 
1.          具有充分的基本音樂知識 雖然不必像音樂系學生那樣深入的瞭解樂理,但基本的認識絕不可少。如果沒有讀過或者看不懂總譜,弄不清楚為什麼會有移調樂器。又如何能評樂?

2.          熟知音樂史、人文背景,以及與文學、美術間的關聯與變遷 音樂往往與地域的人文背景,以及同時代的文學、美術風格,具有密切的關聯。惟有熟悉其中關係,才能真正瞭解音樂中所表達的涵意。 

3.          熱愛音樂喜歡音樂的人並不一定熱愛音樂,二者在程度上有相當的差異,甚至是職業音樂家也未必熱愛音樂。然而只有達到熱愛程度的人,才會致力於追求絕對的完美,這也是評論的原動力。

4.          學識廣博音樂雖然只是藝術中的八分之一,但是要想作為樂評家的話,決不能只懂音樂或是只知藝術。就如蕭伯納所言,他在經過了各種人生歷練之後,才認為夠資格再度執筆寫樂評。 

5.          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與寫作經驗 非但如此,更需文筆洗練、用詞簡潔。言之有物是樂評的必要條件,但為文流暢、簡練,亦不可缺。過於枯躁的技術性敘述或過多的詞藻堆砌,均非所宜。

6.          反應敏銳、觀察深入 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隨時間而生、隨時間而逝,不會停留,而且除藉諸媒體之外,也不可能再次重現。若無敏銳的反應將難以感受到瞬息間的千變萬化。不能觀察入深,也無從體會出演奏者的心態。 

7.          具有強力的求知慾 音樂以及所有的藝術,都在不停的變,作為樂評家,如果不能勤於讀書,時時追求新知,很快就會落於潮流之後,而與時代脫節。 

8.          完整的人格與思想樂評家所追求的是完美,所以本身的人格也應當無缺,至少也不能偏離道德的規範,思想上更要有脫俗的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